電視劇《山海情》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,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引導下,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,西海固的人民羣眾移民搬遷,不斷克服各種困難,探索脱貧發展辦法,將風沙走石的“幹沙灘”建設成寸土寸金的“金沙灘”的故事。這部電視劇自1月12日在北京衞視、東方衞視、寧夏衞視等電視台播出後,以其精良的製作、宏大命題下的煙火氣贏得觀眾追捧。《山海情》開播以來,郭雅妍經常向他人推薦這部電視劇——因為她在劇中擔任羣眾演員,對這部電視劇更多了一份瞭解和喜愛。
為見黃軒報名當羣演
郭雅妍是位“70後”,銀川人,自由職業者。2020年7月,她加入了一個招募羣眾演員的微信羣,得知電視劇《山海情》需要羣眾演員後,她馬上報了名。“我很喜歡黃軒,之前看過他演的《羋月傳》《翻譯官》《芳華》,覺得他演技特別好,很想去拍攝現場看看他。”
郭雅妍拍攝的第一場戲是在電視劇第二集中播出的吊莊農民搬遷,“那天拍戲我就看到了黃軒,候場時,我喊着黃軒的名字衝着他揮手打招呼,黃軒也笑着揮手迴應我,沒有一點明星架子。”
拍攝期間,郭雅妍還見到了閆妮。在一場戲中,因為臨時調整台詞,閆妮在現場沒有一絲怨言,一遍一遍背台詞。作為專業演員,閆妮很快拿下了那場戲。郭雅妍説:“當時我就在想,優秀演員的光鮮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付出和努力,他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。”
在第五集播出的一場開會戲中,姚晨閃亮登場。郭雅妍評價,生活中的姚晨比電視上看起來更漂亮,工作起來很認真,大部分時間在研究劇本,拍攝時入戲快。“姚晨的台詞功底非常好,大段的台詞説起來很有節奏感,一氣呵成。”
對該劇的主演張嘉益,郭雅妍評價是“很隨和”。拍戲時,張嘉益説着方言,微微駝背,遠看着就像個農民。拍戲的間隙,他和現場的工作人員有説有笑,氣氛十分融洽。
一場戲拍幾個小時很正常
觀眾看電視劇時往往覺得劇情如行雲流水般流暢,但在片場拍攝時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郭雅妍參與拍攝的沙塵暴的戲中,工作人員先是用專業的機器揚起沙子,再用大型吹風機吹散沙子。為了迎合特定場景,演員們的頭上、身上都被工作人員撣上薄薄的一層沙子。對鏡頭多的羣眾演員,為了能讓沙子留在頭髮上,還要先噴上髮膠後再撣沙子。郭雅妍説,沙塵暴那場戲只有幾分鐘,但是實際上拍攝了近兩個小時。
在拍攝一場村民聚集在村部開會的鏡頭時,正值7月,下午兩點多開拍,因為起得早又拍攝了一上午,郭雅妍有點犯困,“可是作為專業演員的姚晨、郭京飛等人神采飛揚。現場有人説錯台詞時要重拍,有人走位錯了把主演擋住了也要重拍,拍攝同期聲時錄入了雜音也得重拍。此外,除了拍攝特寫鏡頭,還要拍攝遠景、全景,同樣的台詞、同樣的站位再演一次。”郭雅妍説,“拍戲比想象的要複雜得多,這也讓我對專業演員多了份敬意。”
劇組對待羣演不馬虎
郭雅妍參與《山海情》的拍攝時間有20多天,每天到拍攝現場後,負責羣眾演員的導演都會給大家詳細講解當天要拍攝的劇情,每個羣眾演員要扮演的角色,諸如角色從哪裏來、要到哪裏去,各個羣眾演員應該如何站位,在主演們的表演推進時,羣眾演員應如何做出相應反應等。“比如拍攝開會的戲,主演在上面講話,羣眾演員需要時不時在本子上記錄,有時候邊記錄還要微微點頭表現出對發言人的認同。”
對羣眾演員的衣着裝束,劇組也認真對待,還配有專門的化妝師。郭雅妍扮演吊莊移民時,穿着做舊的衣服,戴着粉色或者綠色的頭巾,依據場景的不同,戴圍巾的方式也有區別。郭雅妍的臉上被塗成黝黑色後,化妝師還會蘸上淡紅色的粉底化出高原紅的感覺;只要是裸露出來的肌膚,如手、脖子、腳踝,都要打上土灰色的粉底。還有一場戲中,郭雅妍扮演婦女幹部,乾淨整潔的襯衣搭配裁剪修身的西裝,配上樣式簡單的皮鞋,光是裝扮就讓郭雅妍找到了演婦女幹部的感覺。
羣演辛苦但樂在其中
當羣眾演員,並不是每天都有戲拍,因為感受到了《山海情》劇組精益求精的製作氛圍,只要劇組需要羣眾演員,郭雅妍都會搶着報名參加。
由於《山海情》的拍攝地主要集中在閩寧鎮、玉泉營、黃羊灘附近,拍攝條件艱苦,在不方便上廁所的地方拍攝時,即使是七八月份的大熱天,郭雅妍也不敢多喝水,以免找不到廁所耽誤拍攝。在一些反映移民搬遷初期的場景中,為了營造荒涼感,劇組特意選擇在沒有樹木的荒灘裏拍攝,盛夏時節的正午時分,郭雅妍裹着厚頭巾穿着兩件衣服,站在沒有樹蔭遮蔽的野地裏,暴曬指數可想而知。
郭雅妍告訴記者,自己是兼職做羣眾演員,但是想到能有機會在電視上看到自己,能瞭解到拍戲的過程,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。為此,她還在去年國慶假期拍戲時,邀請了7個朋友一起去做羣眾演員,大家都覺得很新鮮。
“電視劇《山海情》是一部宣傳寧夏的作品,向全國人民展示了寧夏人的堅韌、勤勞、智慧、幽默,能參與其中,我無比榮幸。”郭雅妍説。(記者 裴豔/文 受訪者供圖)
郭雅妍(左)扮演吊莊移民。
郭雅妍(右二)與王莎莎配戲(電視劇視頻截圖)。
郭雅妍(左二)扮演吊莊移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