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,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社區當中,社區治理得好不好,直接影響到大家的幸福感、獲得感,甚至每天出門時的心情。連日來,帶着對社區治理成效的諸多好奇,記者走訪了寧夏銀川市老舊小區、城市樓宇、“村改居”等不同形態的城市社區。
在與居民和社區工作者的溝通交流中,從矛盾糾紛有人調解,到下水道堵了有人及時修,這些困擾居民的煩心事、揪心事,在社區基層黨組織的治理和服務中,都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。
“黨建引領、多元共治”為居民帶來的獲得感首先體現在一個個難題的解決上。在頤海苑小區,進出口340米長的道路裂縫,下雨天泥濘不堪,居民出行不便。小區黨支部聯合轄區單位、物業公司、樓棟長等召開居民議事會,多方出力修出了一條居民滿意的道路。
該小區居民張莉説,從規範亂停車到暢通消防通道,居民反映的每一件事,小區黨支部都記錄在案、逐項解決,“有困難找支部”成為居民的口頭禪。
走訪中,很多居民反映,社區板凳會、圓桌會等居民“小會”多了起來,大樹下、涼亭裏,板凳一提就開會。金鳳區黃河東路街道福通社區居民葉莉説,通過這些“非正式”會議,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提高了,對社區更加有了歸屬感。
前些年到社區,滿屋子是“大媽”,如今到處都能看到年輕的面孔,他們眼裏有光、充滿熱情。崇安社區黨委書記陳愛梅感慨:“過去薪酬待遇低、上升通道窄。現在社區工作者不僅有了‘五險一金’,評上星級黨組織有津貼補助,幹得好了還能往上考,崗位越來越有奔頭了。”
社區工作者待遇提升的同時,社區黨建經費和為民服務專項資金也有了保障。
在悦海新天地社區,隨着商圈經濟快速發展,大量人口湧入,原有黨羣活動陣地無法滿足羣眾需要。前不久,原來的樓宇社區聯合黨支部升格為社區黨委後,申請了13萬元資金對原有陣地升級改造,功能室擴大了,還新添了不少體育器材,居民和樓宇職工搞團隊聯建活動有了陣地,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對社區的歸屬感。
銀川市實施“四優四提”行動,堅持黨建引領城市治理,有力夯實了黨的執政基礎,“一張紅網”橫向到邊,加強了黨對居委會、業委會、物業服務企業的領導,特別是社區黨組織和物業服務企業“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”,擰成一股繩為居民做好服務,實現了“居民事居民管”,居民對物業公司的抱怨明顯少了,物業費收繳率明顯提升了,點滴變化折射出一個個羣眾的幸福故事。(記者 張文攀)